Tuesday, April 23, 2019

我們與地震的距離:地震速報系統對外科醫師重大意義。

臺灣的地震速報系統雖然只能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預測,但對於醫師已經非常有意義。有時這刀下去會不會搞砸,真的就只是與地震一兩秒的距離。





臺灣地震預測的技術已屬世界頂尖。[1]要預測地震這種突然出現的天災,本來就有科技的極限。現在公認比較準確的作法是偵測傳遞快但破壞力較小的P波(Primary wave),迅速用光速將訊息傳到遠方,就可以在破壞力大但傳遞稍慢的S波(Secondary wave)與表面波(Surface wave)到達前知道地震。但對於震源距離較遠的地震才有可能提前數十秒,震源近的地震(例如發生在花蓮的地震),就只能提前幾秒。[2]


P波最快,但破壞力比較慢的S波與表面波小。若能先偵測到P波,就可以在S波與表面波來襲之前先讓人們作好準備。只是這個差距往往只有幾秒到幾十秒。

但很多人對於臺灣的地震速報系統充滿質疑,例如筆者常聽到下列言論:



「只有提前兩秒知道,都還不夠我站起來逃走呢!」

「花那麼多錢,只是讓我提早幾秒被嚇到而以!」
「地震速報應該要至少提早個幾分鐘啊!我才夠把小孩老人拖到桌子下面躲好。」

這樣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但筆者覺得這是沒有時常面臨「千鈞一髮」的大眾才會出現的評論。畢竟對於某些行業,多了這幾秒真的差很大。

2019年4月18日下午一點,筆者正在進行植髮手術,眼看就快取完毛囊了,當然越做越起勁。筆者一向開刀時為了避免錯過重要來電,手機一定開到最大聲。突然間,手機警鈴大作。筆者聽到立刻停下來,大約兩秒之後,整個手術房立刻劇烈地上下震動,接者又是一陣左右(好像混合上下)的晃動。



筆者心想,還好當時立刻就停下手術,避免了鑽取毛囊時遭遇地震的不必要傷害。

植髮手術或許造成的傷害還不算太大。如果今天治療的是腦部、心臟、大血管、胃腸這些輕微受損就會造成災難器官,兩秒的預警能讓醫師(包括外科醫師或是正在作導管的內科/放射科醫師)停止下刀或擊發,都可以讓病人避開不必要的傷害。

身為一名皮膚外科醫師,筆者不僅很感謝地震速報系統的設立,同時也無限期支持地震速報系統的運作!


參考資料


1. http://scweb.cwb.gov.tw/eew_demo/(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E9%A0%90%E6%B8%AC (維基百科地震預測條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