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難免有副作用,但對預防疾病、保護家人的價值遠超過於副作用的不適。
-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沒有明顯的皮膚副作用,頂多造成注射部位的觸痛、疼痛、腫脹與紅斑。
- mRNA疫苗們(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的皮膚副作用較多,最常見的包括遲發性大範圍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局部反應(Local site reaction)、蕁麻疹(Urticaria)、麻疹狀發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以及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
- 所有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的皮膚副作用不治療也會自動消退。施打四小時後才出現副作用的人,依然可以再打第二劑疫苗。
隨著台灣的疫苗施打數量越來越多,皮膚科醫師也漸漸觀察到一些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的皮膚副作用。基本上如果是施打四小時後才出現的副作用,都不算嚴重過敏反應。這些皮膚的副作用除了造成一點不舒服,對人體健康完全無害,在可以忍受的前提下可以完全不治療,也不影響第二劑疫苗的接種。(1)然而,這些副作用對於過去的疫苗並不常見,對全人類可說是全新的體驗,因此值得在這裡向所有讀者簡單介紹一下。
目前在台灣廣為施打的疫苗有兩支,分別是屬於腺病毒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與屬於mRNA疫苗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都是有國際認證,實證效果卓著的好疫苗。(1)
腺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的皮膚副作用
AstraZeneca疫苗所屬的腺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比較不會有直接與疫苗相關的皮膚副作用。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文獻特別針對這部分作探討。因此目前唯一的皮膚副作用就是施打處的發熱、癢、痛、與壓痛。(1, 2)
|
筆者打完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後,除了腫脹壓痛持續約一星期外,並無任何皮膚副作用。發燒了一兩天,但吃了普拿疼(acetaminophen)還是可以正常工作。 |
但如果是有乾癬、酒糟、其他皮膚免疫疾病(白斑)的病人,就有可能造成這類疾病惡化。(3)在筆者的臨床經驗中,確實也有幾位乾癬的病人在施打AZ疫苗後明顯感覺乾癬病灶惡化。但由於這些病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停用照光治療、生物製劑、與相關的免疫抑制藥物,是否真的是AZ疫苗引起,其實有待商榷。所幸這幾位病人重新接受生物製劑與相關的免疫抑制藥物後,症狀都很快獲得緩解。
|
筆者的病人打完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後,乾癬有些微惡化,但後來還是逐漸恢復正常。 |
mRNA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的皮膚副作用
莫德納(Moderna)與輝瑞(Pfizer)疫苗所屬的mRNA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就有較多皮膚副作用。常見的有遲發性大範圍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局部反應(Local site reaction)、蕁麻疹(Urticaria)、麻疹狀發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以及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五大類:(4)
|
筆者的病人接種Moderna疫苗第九天後就診,表示接種後第七天開始出現大片的紅斑,正是遲發性大範圍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
遲發性大範圍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是最常見的皮膚副作用,第一次注射時往往要到第八天才出現,約維持四日。第二次注射時第三天就會出現,但只維持三日。型態是出現寬達9-10公分以上的大片紅斑,往往伴隨癢感。這種反應本質上類似過敏反應,但只限於局部,並不用特別治療。如果真有不適,可使用冰敷、口服抗組織胺、外用或口服類固醇治療。(5)
|
局部反應出現的時間較早,往往第二天就會出現,範圍也較小。(6) |
局部反應(Local site reaction)是第二常見的皮膚副作用。第一次注射時第二天就出現,約維持四日。第二次注射時一樣第二天就會出現,但只維持三日。注射處會出現紅斑、腫脹、壓痛,原則上不用治療。
|
筆者的病人出現蕁麻疹,治療後很快就消退了。 |
蕁麻疹(Urticaria)是第三常見的副作用,第一次注射時第四天就出現,約維持五日。第二次注射時第三天就會出現,但只維持三日。型態是外表平滑,頂端平坦的斑塊,與一般病毒或藥物引起的蕁麻疹外觀上完全相同。可以用口服抗組織胺治療。
|
麻疹狀發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的型態與一般病毒疹與藥物疹幾乎一樣。此案例是施打輝瑞(Pfizer=BNT)疫苗的案例(7) |
麻疹狀發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是第四常見的副作用,第一次注射時第四天就出現,約維持五日。第二次注射時第三天就會出現,但只維持三日。型態是遍布全身的紅色小丘疹,軀幹較多四肢較少。原則上不用治療。
|
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某些人接受mRNA疫苗注射後可能短暫出現。(8) |
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是第五常見的副作用,第一次注射時第八天就出現,約維持六日。第二次注射時第二天就會出現,但只維持三日。型態是間歇或持續性的肢端紅斑,常常有強烈的燒灼、疼痛感,溫度也會偏高。原則上不用治療。
|
第一次注射mRNA疫苗可能會在第二、四、八天陸續出現副作用,都會在四到六日內消退 |
|
第二次注射mRNA疫苗幾乎在第二到三天內就可能出現副作用,都會在三日內消退 |
另外還有些比較少見的反應,包括:
偽凍瘡(pernio/chilblains):可能於注射後1-2週出現,與真正武漢肺炎(COVID-19)的偽凍瘡很類似,也與一般的凍瘡很像,位於手指腳趾,都是邊緣不清楚的紫紅色斑疹、丘疹與斑塊。多半不用治療,1-2週就會自動痊癒。
|
打完疫苗之後,唇部打過玻尿酸等填充物的位置出現明顯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8) |
填充物反應(filler reactions):可能發生於注射疫苗48-72小時之後,但也可能數週到數個月後才出現。過去(案例報告可追溯到六個月前)打過玻尿酸等填充物的位置會腫起來,被視為是一種遲發性過敏反應,過去施打流感疫苗時也出現過這種狀況,如果沒有症狀並不用特別處理,但如果症狀明顯,可以口服小於兩星期的類固醇,有助於緩解症狀而且不影響疫苗效果。(8)要避免這類副作用有幾個建議:
1. 施打玻尿酸等填充劑後等4-8個星期再施打疫苗,但如果疫情危急就不在此限(命比較重要)。
2. 盡量改用玻尿酸以外的填充劑型,例如晶亮瓷(calcium hydroxyapatite)與舒顏粹(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或是用雷射來取代(如果有類似效果的話)。
玫瑰糠疹狀發疹( pityriasis-rosea-like eruptions):與真正武漢肺炎(COVID-19)的玫瑰糠疹狀斑丘疹很類似,紅疹會有輕微脫屑,並有聖誕樹狀(請想像聖誕樹對稱下垂的樹葉)的皮疹分布。原則上不用治療。
參考資料
1.
Dermatol Clin. 2021 May 31 doi:
10.1016/j.det.2021.05.016 COVID-19 Vaccines and the Skin: The landscape of cutaneous vaccine reactions worldwide
2. https://extranet.who.int/pqweb/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pl-azd1222-en.pdf
3. Lancet. 2021;397:99–111.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ZD1222) against SARS-CoV-2: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 South Africa, and the UK.
4. J Am Acad Dermatol. 2021 Jul;85(1):46-55. doi: 10.1016/j.jaad.2021.03.092. Epub 2021 Apr 7.Cutaneous reactions reported after Moderna and Pfizer COVID-19 vaccination: A registry-based study of 414 cases
5. N Engl J Med. 2021;384(13):1273-1277.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to mRNA-1273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6.
Int J Womens Dermatol. 2021 Mar; 7(2): 209–212.Published online 2021 Jan 12. doi:
10.1016/j.ijwd.2021.01.007 The art of prevention: COVID-19 vaccine preparedness for the dermatologist
7. Dermatol Online J. 2021 Jan 15;27(1):13030/qt4xs486zg.Morbilliform rash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Pfizer-BioNTech COVID-19 mRNA vaccine
8. N Engl J Med. 2010 Oct 7;363(15):1463. doi: 10.1056/NEJMicm0901376.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 white hand and a red hand—erythromelal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