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0, 2018

關於衣物的防曬係數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許多魔鬼藏在細節中!

衣物防曬係數(UPF)是防曬衣物的標示方式。台灣尚無公定的防曬衣物的標準測定方法,目前國內產品可能是依照美國、中國、歐洲、紐澳、與日本的標準來標示。相同UPF數值時,防曬能力高低分別是美>中、歐>紐澳日。


防曬乳液/油雖然效果好,但往往要每兩個小時補擦一次,擦起難免會造成黏膩或刺激的問題,長期用下來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如果有一部分能靠衣物來取代,就會省下很多麻煩。也因此皮膚癌盛行率高的紐澳等國早在1996年率先將衣物防曬的能力標準化,制訂了紫外光保護因子(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UPF)的指標,讓民眾在選購衣物防曬時有科學化的標準可參考。(1)


什麼是衣物防曬係數(UPF)?


衣物防曬係數(UPF)其實跟防曬乳液/油標示的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在字面上相當類似,只是U(Ultraviolet)是指紫外光,S(Sun)是指日光。(1)

UPF與SPF光看名稱會覺得很像,但從定義來看,兩者規範的產品與阻隔的波長範圍大不相同:SPF是指防曬乳液/油阻隔紫外光B(280-320nm)的能力;UPF則是指衣物阻隔紫外光B與A(320-400nm)的能力。(1)


SPF中的「S」是Sun(日光)的意思,但只管到紫外光B的阻絕能力;UPF中的「U」是Ultraviolet(紫外光),包含對紫外光A與B的阻絕能力。


衣物防曬係數(UPF)如何測定?


如果衣物防曬係數(UPF)數值為50,意味著過去可能曬太陽10分鐘皮膚會發紅,穿了這件衣服要曬到500分鐘才會發紅。

UPF的測定是這樣進行的:如果穿著防曬衣物前照了N分鐘會發紅,穿了要照M分鐘才會發紅。衣物的防曬係數就是M/N(M除以N,如下圖)。(1)




這樣看來,UPF的定義跟防曬乳液/油的SPF相當類似,都是一個倍數的概念(可參考筆者寫的防曬係數SPF的意義與迷思。考量過去SPF只定義紫外光B,後來發現紫外光A對人體也有不良影響,也需要適度阻隔,因此最後還得另外制定一套針對紫外光A的防護力標準,徒增困擾。因此當時制定UPF標準時就直接將紫外光A與B一同考慮在內。

不過位於南半球的紐西蘭與澳洲在1996年時率先以墨爾本每年1月1日的日光強度制定了衣物防曬係數標準之後,北半球的國家卻不太買單,因為整體而言,南半球的紫外光比較強。(大家還記得臭氧層破洞在南極吧!)因此後來北半球國家們也用不同的日光強度(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Albuquerque,每年7月3日)來制定自己的標準(如下表)。(2,3)


台灣目前還沒制定自己的標準,因此目前買得到的防曬產品可能會依照美國、中國、歐盟、紐澳、日本的不同標準來標示。但根據不同的標準,測出的數值會有差異:如果同一塊布料按照各國UPF定義實際測定,就會發現測出來的數值是美國標準最低,中國/歐盟標準次之,紐西蘭/澳洲/日本標準的數值最高。也就是說相同的UPF數值在美國標準下的防曬力較強,在紐西蘭/澳洲/日本標準下的防曬力較弱。(2)

除此之外,目前只有美國標準有考慮到布料的乾濕與拉伸程度其他各國都只測量乾燥/鬆弛狀態的布料。(2)因此穿著防曬衣物時,最好也要考慮其他會影響防曬能力的因素。

衣物的防曬能力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就算是UPF數值相同的布料,還可能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使防曬能力降低。
  • 褪色:由於淺色布料相較於深色布料吸收紫外光能力較差,因此如果衣服穿久了褪色,會降低阻絕紫外光的能力。
  • 拉伸:穿太小的衣服導致衣服被撐開,會擴大衣物纖維間的空隙,會使紫外光較容易穿透衣物。
  • 沾濕:衣物被汗水、雨水沾濕後,透光性會增加,會使衣物的防曬能力降低。



因此,如要確保衣物的防曬效果,就要盡量挑選深色寬鬆的衣物,並且要盡可能讓衣物保持乾燥,就可以維持最佳的防曬效果。





參考資料



  1. https://tainan.bsmi.gov.tw/wSite/public/Data/f1431916951386.PDF
  2. http://myyj.168tex.com/2016/07/11/818918.html(各國UPF定義)
  3. https://read01.com/nxaDEN.html#.W18cYdIzbrd
本文的QR code,如認同歡迎分享!若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Monday, July 16, 2018

圓禿(alopecia areata,鬼剃頭)真的跟壓力有關嗎?

壓力可能會造成落髮,但圓禿(鬼剃頭)與壓力關係不大。與其花很多力氣去降低心理壓力,倒不如好好配合醫師治療。


很多圓禿病人到筆者的門診都會問:「是不是壓力造成我的圓禿?」

確實,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圓禿跟壓力有很大的關係。但筆者發現很多人成天處心積慮率地只想著怎麼減少壓力,想到整個人變得神經兮兮,卻不願意好好配合治療,然後才跑回筆者門診抱怨頭髮一直掉,實在是本末倒置。


傳說:壓力大會導致圓禿惡化


過去大概只能從一些案例報告猜測圓禿與壓力可能有關。例如大家熟悉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髮的故事。然而這畢竟是將近三千年前的案例報告,又是太史公整理別人寫的第二手資訊。到了二十一世紀應該還是對要對壓力做出比較明確的定義,並納入較多病人的統計結果,才能做出比較科學的結論。

因此筆者觀察了這幾年來看過的大量圓禿病人,詢問圓禿與壓力的關係,發現多半沒有明顯相關。一方面壓力很難定量,另一方面大多數得圓禿的病人也覺得自己的心理壓力沒有明顯增加,壓力減少後症狀也沒改善。而一些壓力很大的人(例如筆者的一大堆外科、急診科、工程師、消防隊、警察朋友)也沒有比較容易得圓禿。

此外,很大一部分圓禿病人是學齡前的幼兒,甚至還有一歲多的案例。這些小病人要心理壓力很大實在不太可能,真正受虐的小孩大部分也沒圓禿。
圓禿的三歲女孩,媽媽想不到有什麼壓力來源。筆者也沒觀察到任何受虐的證據。

事實:圓禿跟壓力無明顯關係


到了2017年有更明確的研究可以釐清這個問題。(1)由於二十世紀後半已經發現壓力高的情況下,體內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與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alpha-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濃度會增高。因此只要測量這些壓力荷爾蒙就可以知道病人的壓力狀況。

在這個研究中找了53名圓禿的病人與37名正常的病人,分別去測量他們血中的兩種壓力荷爾蒙(cortisol與α-MSH)。結果發現圓禿與正常病人的這兩個指標完全沒有統計上的差異(可參考下面兩個圖),也就是圓禿與正常人承受的心理壓力其實差不多。(1)

研究結果發現圓禿病人的平均可體松(壓力荷爾蒙)較高,但因為這個指標的標準差很大,這種差距在統計上不算有意義。(一般P值越小,至少<0.05才有意義,這裡P值0.435非常大。)

研究結果發現圓禿病人的平均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壓力荷爾蒙)反而比正常人低(壓力較小),但這種差距很小,P值仍未<0.05,在統計上仍不算有意義。



這個結果跟筆者臨床上的觀察接近:大部分圓禿的病人確實找不到明顯的壓力來源,或許有些人找得到,但這些壓力的出現與消失對圓禿也沒有明顯影響。

面對圓禿的適當態度:直接治療,不需執著於因果關係仍不明顯的心理壓力。


或許單純分析幾個時間點的壓力荷爾蒙不一定能完全呈現每個人承受的精神壓力,也使得這些研究看不出壓力的差異。(1)但這也顯示就算圓禿病人與正常人承受的壓力就算真的有差,似乎也沒有差太多,才需要等待更敏感的檢測來證實。既然這樣,與其花很多力氣去降低心理壓力,倒不如好好配合醫師治療。照筆者經驗,小面積圓禿使用每月局部類固醇注射,大面積圓禿使用每週局部免疫調節劑塗抹,大部分的圓禿病人經過兩個月都會開始長新毛。

關於圓禿的治療,會在另一篇文章詳述,敬請期待。

真正與壓力有關的頭髮問題:休止期落髮


雖然圓禿與壓力的關係有限,壓力造成的落髮在臨床上倒是很重要,真正對應的疾病是「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luvium)」。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如果承受高度精神壓力(例如留學、移民),可能在二到三個月後出現大量落髮。(2,3)好消息是生命會找出路,大部分的人都能漸漸找到調適的方法,再過幾個月就會自動緩解。如果沒有緩解的也可以用外用的落健(minoxidil)來治療。(3)

關於休止期落髮的細節,會在另一篇文章詳述,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1. Alopecia areata - hyperactivity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is a myth?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 Sep;31(9):1555-1561. doi: 10.1111/jdv.14346. Epub 2017 Jun 14.
  2. J Invest Dermatol. 2004 Sep;123(3):455-7. Burden of hair loss: stress and the underestimated psychosocial impact of telogen effluvium and androgenetic alopecia.
  3.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3 Sep-Oct;79(5):591-603. doi: 10.4103/0378-6323.116731.Telogen effluvium.
本文的QR code,如認同歡迎分享!若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Saturday, July 14, 2018

防曬陽傘的重要須知

陽傘有一定的防曬效果,但遠比防曬霜/乳液或防曬衣物還差。挑選陽傘要盡量考慮外層淺色、內層深色、多層不透光的產品,並適當搭配防曬霜/乳液與衣物保護。


陽光很強的時候很多人會撐陽傘來防曬。一支折傘收放自如,遠比防曬霜/乳液或防曬衣物方便得多,也沒有耗材的問題。但方便的物品不等於效果好,使用陽傘時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重點。

陽傘的效果遠不及防曬霜/乳液


美國曾經做過比較沙灘陽傘與防曬霜/乳液效果的研究。讓81名沙灘的遊客分別只使用陽傘與防曬霜/乳液,在日正當中時在沙灘上待上3.5個小時。結果發現使用陽傘的人曬傷嚴重度與曬完皮膚發紅的比例遠比使用防曬霜/乳液高得多。這個結果很好理解:因為防曬霜/乳液能把整個人包住,但陽傘只能擋住頂端照下來的紫外光,對於海面或地面反射的紫外光完全沒有保護能力。(1)因此陽傘只能當作防曬的輔助器材,不能因此就不用防曬霜/乳液。



如何選擇有效的陽傘?


陽傘雖然防曬效果相對不好,但用到有效與無效的還是會差很多。因此再挑選陽傘時還是根據陽傘防曬的原理來考慮。

1. 選擇外層呈淺色的陽傘。

陽傘遮蔽紫外線的第一招是使用淺色的表面或是銀層來反射紫外光。這樣的效率不錯,又可以避免傘面溫度過高。然而要注意淺色與銀色的那面要位於傘的外層,如果位於內層就會像下圖一樣將地面反射的紫外線聚焦到持傘的人附近,反而會增加曬傷機會。

 2. 選擇內層呈深色的陽傘

相對於淺色會反射紫外光,深色的布料則會吸收紫外光。如果無法完全用反射解決,用黑色來吸收掉紫外光也是好方法。不過這樣傘的顏色就會變得很暗沉,因此理想的做法是外層用淺色,內層用深色,不但可以同時享用到兩者的好處,還可以進一步可以吸收掉地面反射的紫外線。

3. 選用多層布料的陽傘

多層的布料一定會比層單更能阻絕紫外線,此外陽傘內外層的需求也不太相同(外層重反射,內層重吸收),因此好的陽傘至少會使用兩層布料。此外也要直接對著陽光看一下,明顯會透光的,防曬效果一定較差



因此理想的防曬陽傘應該長得像下圖這樣外層淺色內層深色(2),才能達到理論上最好的遮陽效果。
Image result for 防曬 陽傘


參考資料

  1. JAMA Dermatol. 2017 Mar 1;153(3):304-308.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16.4922. Sun Protection by Beach Umbrella vs Sunscreen With a High Sun Protection Facto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 https://tw.bid.yahoo.com/item/%E3%80%90%E5%BE%A9%E5%8F%A4%E9%A2%A8%C2%B7%E9%9D%A9%E3%80%91Pinocchio-41%E5%90%8B%E7%B2%BE%E5%93%81%E9%BB%91%E8%86%A0-%E8%87%AA%E5%8B%95%E5%85%A9%E7%94%A8-%E8%8E%93-100343621748
本文的QR code,如認同歡迎分享!若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Friday, July 13, 2018

防曬係數SPF的意義與迷思

  • 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是防曬乳液/油延長曬傷所需時間的能力,但不論係數高低,都應每兩小時補一次。
  • 只要對皮膚與環境不造成額外傷害,當然防曬係數越高的產品越好,。
  • 防曬乳液就算防曬係數再高也無法全面阻絕紫外線。因此日光太強或曝曬過久還是可能曬傷。
  • 防曬係數高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但用飲食補充維生素D遠比靠日曬補充安全得多。



防曬係數的意義


隨著科技進步,很多防曬乳液/防曬油的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已經可以超過50。防曬係數(SPF)50意味著過去可能曬太陽10分鐘皮膚會發紅,現在要曬到500分鐘才會發紅。

SPF的測定是這樣進行的:如果擦防曬前照了N分鐘會發紅,擦完要照M分鐘才會發紅。防曬係數就是M/N(M除以N,如下圖)。


防曬係數只針對UVB,是全球通用的指標。然而防曬也要考慮UVA,後來世界各國也分別發展出不太相同的UVA防護指標,由於有點複雜,將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討論。

防曬係數的定義雖然統一而明確,使用歷史也很久,但還是常常出現一些錯誤的理解,就會導致曬傷。


防曬係數迷思一:防曬係數越高,可以撐越久?


根據上述的定義,好像用了係數較高的防曬乳液,可以在太陽下撐比較久,但這是錯誤的觀念。不管是係數高或低,所有的防曬乳液都只能撐大約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後一定要補擦。只是使用防曬係數高的產品在使用足量,定時補擦的情況下,確實可以曬比較久而不會曬傷。

有些人自己腦補,誤以為高係數防曬乳液可以隔較長時間才需要補擦,就會造成曬傷。


防曬係數迷思二:防曬係數越高不會越好?


防曬係數越高當然越好!但由於邊際效應遞減的緣故,要讓防曬係數進一步提高,勢必要加入更多成分或是讓劑型更白、更厚重,但阻絕紫外線的比例其實沒有增加多少。以下圖為例,SPF從10增加到30,可多阻絕6.67%的紫外光;但讓SPF從30增加到50%,只會多阻絕1.33%的紫外光。但要讓SPF從30增加到50,必然要多加入其他吸收紫外線的成分,難免會增加皮膚的負擔,甚至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引起珊瑚白化等問題。(2)為避免廠商與消費者一直無止境追求高防曬係數,導致產品過於厚重或容易造成接觸性皮膚炎,目前日本與歐盟最高只標示到50,超過者則以50+來表示。

不過近年來防曬乳液的製作越來越精良,厚重感與刺激/過敏的問題也一直在改善。如果皮膚能承受,對環境不會造成太大危害,確實用防曬係數較高的產品較好。在美國2018年的研究中證實SPF 100的產品確實比SPF 50的產品更能防止曬傷,對於滑雪、登山者這些會接觸到高強度紫外線的人能提供更佳的保護力。(3)


防曬係數迷思三:係數高,定時擦就不會曬傷?


防曬係數再怎麼高,要達到百分之百阻絕還是不可能。就算可達到SPF 100,還是會有1%的紫外光會被皮膚吸收。雖然這樣的比例很低,但如果陽光太強,地面反射光加成,加上長時間曝曬,累積的紫外光劑量還是可能超過細胞可承受的上限而導致曬傷。

因此如果不希望曬傷/曬黑,減少日曬的總時間還是最根本的原則。


防曬係數迷思四:防曬係數太高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所以不應使用。


防曬係數高確實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但維生素D不是只有日曬可獲得,飲食中一樣可以獲得高品質的維生素D。如果還怕不夠,每天補充一兩錠維生素D就綽綽有餘了(每日需求約400-1000 IU)。相較於日曬,飲食取得維生素D明顯是較安全的做法。(1)


參考資料


  1. https://www.aad.org/media/stats/prevention-and-care/sunscreen-faqs
  2. https://tw.news.yahoo.com/%E6%B5%B7%E6%B4%8B%E7%8F%8A%E7%91%9A%E7%99%BD%E5%8C%96%E6%81%90%E6%88%90%E8%8D%92%E8%95%AA-%E5%A4%8F%E5%A8%81%E5%A4%B7%E6%93%AC%E7%A6%81%E7%94%A87%E6%88%90%E9%98%B2%E6%9B%AC%E4%B9%B3-040049235.html
  3. J Am Acad Dermatol. 2018 May;78(5):902-910.e2. SPF 100+ sunscreen is more protective against sunburn than SPF 50+ in actual use: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plit-face, natural sunlight exposure clinical trial.
  4. https://www.mohw.gov.tw/cp-16-10355-1.html

本文的QR code,如認同歡迎分享!若轉載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