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我們家濕氣太重,才會跑出濕疹...』
『明明我家都很認真除濕,怎麼會跑出濕疹?』
在筆者的診間常常有病人一聽到『濕疹』,就直接把濕疹的原因歸到濕氣了。很多人因此努力去除濕,儘量把室內濕度降低,結果反而跑出更多濕疹,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
原來很多疾病(包括濕疹)的名稱只是在描述長相,而不是在描述疾病的原因。就像我們絕對不會聽到皮膚長蕁麻疹就覺得是蕁麻造成;聽到眼睛長麥粒腫就覺得是麥粒所引發。
濕疹的命名原由與正名
濕疹的命名原由與正名
台灣很常使用的『濕疹』名稱,其實是直接來自日文的『湿疹』,這個字固然是來自英文『eczema』或德文『ekzem』,實際卻是因為這種皮膚發炎在急性期會起水泡或滲出組織液(流湯)才這樣稱呼。從病理上來看,這時候表皮層會有特徵性的海綿狀水腫(spongiosis),就像吸飽了水一樣。不過濕疹的病灶到了慢性期卻會變得又乾又粗,並出現鱗屑脫落(desquamation),一點也沒有『濕』的感覺。因此更好的名稱應該叫做皮膚炎(dermatitis),才能涵蓋急性、亞急性、慢性的所有變化。
濕疹的原因很難直接鐵口直斷,因為要考慮的層面相當廣泛,有些人甚至要動用到貼膚測試去找到接觸的過敏原。外在環境(外因性)的原因包括過敏原、過度的刺激(太乾或太濕)、持續的搔抓(會破壞皮膚表層)...等原因。自身(內因性)的原因包括異位性體質(易癢)、年齡增加表皮防水層變差(易乾)...等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乾燥遠較潮濕更容易誘發濕疹,因此在容易乾燥的空調或冬季環境下,更須注意保濕,而不是一味地去降低室內濕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