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0, 2018

關於衣物的防曬係數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許多魔鬼藏在細節中!

衣物防曬係數(UPF)是防曬衣物的標示方式。台灣尚無公定的防曬衣物的標準測定方法,目前國內產品可能是依照美國、中國、歐洲、紐澳、與日本的標準來標示。相同UPF數值時,防曬能力高低分別是美>中、歐>紐澳日。


防曬乳液/油雖然效果好,但往往要每兩個小時補擦一次,擦起難免會造成黏膩或刺激的問題,長期用下來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如果有一部分能靠衣物來取代,就會省下很多麻煩。也因此皮膚癌盛行率高的紐澳等國早在1996年率先將衣物防曬的能力標準化,制訂了紫外光保護因子(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UPF)的指標,讓民眾在選購衣物防曬時有科學化的標準可參考。(1)


什麼是衣物防曬係數(UPF)?


衣物防曬係數(UPF)其實跟防曬乳液/油標示的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在字面上相當類似,只是U(Ultraviolet)是指紫外光,S(Sun)是指日光。(1)

UPF與SPF光看名稱會覺得很像,但從定義來看,兩者規範的產品與阻隔的波長範圍大不相同:SPF是指防曬乳液/油阻隔紫外光B(280-320nm)的能力;UPF則是指衣物阻隔紫外光B與A(320-400nm)的能力。(1)


SPF中的「S」是Sun(日光)的意思,但只管到紫外光B的阻絕能力;UPF中的「U」是Ultraviolet(紫外光),包含對紫外光A與B的阻絕能力。


衣物防曬係數(UPF)如何測定?


如果衣物防曬係數(UPF)數值為50,意味著過去可能曬太陽10分鐘皮膚會發紅,穿了這件衣服要曬到500分鐘才會發紅。

UPF的測定是這樣進行的:如果穿著防曬衣物前照了N分鐘會發紅,穿了要照M分鐘才會發紅。衣物的防曬係數就是M/N(M除以N,如下圖)。(1)




這樣看來,UPF的定義跟防曬乳液/油的SPF相當類似,都是一個倍數的概念(可參考筆者寫的防曬係數SPF的意義與迷思。考量過去SPF只定義紫外光B,後來發現紫外光A對人體也有不良影響,也需要適度阻隔,因此最後還得另外制定一套針對紫外光A的防護力標準,徒增困擾。因此當時制定UPF標準時就直接將紫外光A與B一同考慮在內。

不過位於南半球的紐西蘭與澳洲在1996年時率先以墨爾本每年1月1日的日光強度制定了衣物防曬係數標準之後,北半球的國家卻不太買單,因為整體而言,南半球的紫外光比較強。(大家還記得臭氧層破洞在南極吧!)因此後來北半球國家們也用不同的日光強度(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Albuquerque,每年7月3日)來制定自己的標準(如下表)。(2,3)


台灣目前還沒制定自己的標準,因此目前買得到的防曬產品可能會依照美國、中國、歐盟、紐澳、日本的不同標準來標示。但根據不同的標準,測出的數值會有差異:如果同一塊布料按照各國UPF定義實際測定,就會發現測出來的數值是美國標準最低,中國/歐盟標準次之,紐西蘭/澳洲/日本標準的數值最高。也就是說相同的UPF數值在美國標準下的防曬力較強,在紐西蘭/澳洲/日本標準下的防曬力較弱。(2)

除此之外,目前只有美國標準有考慮到布料的乾濕與拉伸程度其他各國都只測量乾燥/鬆弛狀態的布料。(2)因此穿著防曬衣物時,最好也要考慮其他會影響防曬能力的因素。

衣物的防曬能力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就算是UPF數值相同的布料,還可能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使防曬能力降低。
  • 褪色:由於淺色布料相較於深色布料吸收紫外光能力較差,因此如果衣服穿久了褪色,會降低阻絕紫外光的能力。
  • 拉伸:穿太小的衣服導致衣服被撐開,會擴大衣物纖維間的空隙,會使紫外光較容易穿透衣物。
  • 沾濕:衣物被汗水、雨水沾濕後,透光性會增加,會使衣物的防曬能力降低。



因此,如要確保衣物的防曬效果,就要盡量挑選深色寬鬆的衣物,並且要盡可能讓衣物保持乾燥,就可以維持最佳的防曬效果。





參考資料



  1. https://tainan.bsmi.gov.tw/wSite/public/Data/f1431916951386.PDF
  2. http://myyj.168tex.com/2016/07/11/818918.html(各國UPF定義)
  3. https://read01.com/nxaDEN.html#.W18cYdIzbrd
本文的QR code,如認同歡迎分享!若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