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一般皮膚病.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一般皮膚病.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May 8, 2019

腸病毒感染懶人包:十二張圖表迅速了解腸病毒的所有重點

每年春假結束不久,各地的腸病毒感染就開始陸續增加。[1]雖然截至2019/05/09尚未達到流行閾值,但隨著近幾週腸病毒重症案例開始出現,意味著每年與腸病毒的防疫戰爭又要開打了。[2]為了讓大家迅速了解腸病毒的所有重點與防治方法,大家不妨輕鬆地閱讀下列懶人包。




最近國內已經開始出現腸病毒重症案例(2019/05/07疾管局新聞稿)。[2]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包括至少六十多種不同血清型的單股RNA病毒,主要從腸道感染人類。鼎鼎大名的小兒麻痺病毒也是腸病毒的一員,但在臺灣已經滅絕。目前比較有臨床意義的包括克沙奇病毒A與B族、腸病毒71型、以及伊科病毒。[3],近年來尤其常出現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與A族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A)的感染。[1-4]

腸病毒的傳染


腸病毒的傳染方式包括口水接觸飛沫傳染、以及糞口傳染(吃到大便),其中糞口傳染在病人被感染後長達12週都具傳染力,但病人到後期卻完全沒臨床症狀,形同會活動的傳染源。[3, 4, 5]


每年大約到第15-16週前後,腸病毒通報案例就會開始增加,會持續整個夏季與秋季。如果在這時候貫徹多洗手的好習慣,或許可以讓疫情不要上升得那麼快。[1, 5]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


腸病毒感染之後常會出現發燒腹痛(腸道感染)、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與全身性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es)等症狀。[3, 5]


典型的腸病毒感染發生於小孩,皮膚表現包括手足出現週圍微紅的橢圓形水泡口內一開始也會出現水泡,但很快就破掉變成破皮。[3, 5]


近年來非典型的腸病毒感染漸多,除感染小孩也會感染成人手足口會出現不規則、偏紅的水泡,除了常見的手足口與屁股之外,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水泡病灶(包括頭皮)。[6]


近年來感染的腸病毒很常看到克沙奇A6的血清型,不但會感染成人,發疹的特徵與分布也與傳統常見的

克沙奇A16型有很大差異。[6]


腸病毒的併發症與後遺症


大部分的腸病毒患者症狀輕微,會自己痊癒,但少數有嚴重併發症並導致後遺症。比較令人擔憂的重症包括腦脊髓炎、腦膜炎(meningitis)、肺水腫(pulmonary edema)、心肌炎(myocarditis),可能導致死亡。[3, 5]


腸病毒感染幾週到一個多月後,可能在所有指甲會出現凹陷橫紋/博氏線(Beau's line),嚴重者可能變成脫甲症(onychomadesis)。[5]


腸病毒的診斷與治療


腸病毒的確診可用拭子(可用一般醫療用的無菌棉花棒)從肛門喉頭採樣或抽取血液腦脊液來作病毒培養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驗。[3, 5]

腸病毒的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適度補充水分與營養直到病人恢復。[5]對於重症患者可考慮注射腸病毒的免疫球蛋白。[3]


腸病毒的預防

水與肥皂/清潔劑洗手雖然無法完全殺死腸病毒,但可降低感染率。雖然有些次氯酸水製劑可以有較高的殺病毒能力,但這類產品單價較高,保存期限也較短,很難當作常規消毒用。常戴口罩也可降低飛沫傳染。至於腸病毒71型的疫苗預計於2020年上市,但因為臨床試驗相當複雜且追蹤期很長,能否如期上市並不確定。[3, 7]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dc.gov.tw/File/Get/jtxMh58KD1TPWZXr918j-A (疾管局疫情週報,108年第18週)
2.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6_Pu9WUmOIyJpyks4_9tHg?typeid=9 (疾管局新聞稿,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提醒民眾落實勤洗手,留意孩童健康,2018/05/07)
3. 實用兒科學,臺大兒童醫院主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2013/04/01。
4.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m3zdUk3u9GJVvddeSnhkiA
5.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6. Am J Dermatopathol. 2019 Mar 20. doi: 10.1097/DAD.0000000000001409. [Epub ahead of print]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2 Cases of Coxsackie A6-Induced Atypical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7.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8830

Saturday, April 27, 2019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注射懶人包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是預防麻疹最好的方法。目前政策上提供給幼兒公費施打,但成人就得自費施打。關於施打這類疫苗的重要資訊,可以參考下列懶人包。




哪些人可以公費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


滿12月的幼兒可公費施打MMR第一劑,滿5歲的幼兒可公費施打MMR第二劑。1981年之後出生的中華民國/臺灣國民都已有接種,但這些靠MMR三合一疫苗獲得免疫力的人對麻疹的免疫力可能衰退

如要前往麻疹疫區,可以在出國前至少2週提前施打MMR三合一疫苗。滿6月的嬰兒可公費施打MMR第一劑,滿1歲的幼兒可公費施打MMR第二劑。

成人在下列狀況下,應考慮自費追加一劑MMR三合一疫苗

1981後出生的人都是靠疫苗才獲得免疫力,這些人對麻疹的免疫力可能隨年齡降低,如要前往疫區常接觸外國人、或身為醫療人員,都應考慮自費追加一劑MMR三合一疫苗。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麻疹抗體?


可以抽血檢驗自己是否有麻疹的IgG抗體,如果呈陽性則不需施打。但須要三天才知道結果,費用也比直接施打MMR三合一疫苗略高。因此除非疫苗缺貨,不然都建議直接追加一劑,省錢還可少挨一針。(註:在不同等級的醫療院所,價錢可能會有差異。)

MMR三合一疫苗有哪些副作用?




注射MMR三合一疫苗麻疹疫苗本身可能造成發燒、注射處腫脹、發疹、鼻炎、關節痛、關節炎、神經炎等症狀,並不會有嚴重副作用。過去的刺胳針上發表麻疹疫苗造成自閉症的研究已被證實是造假並被撤回

哪些情況不可施打MMR三合一疫苗?

對蛋的蛋白質或製作的疫苗曾嚴重過敏、免疫不全的狀況(愛滋病、先天性免疫不全、白血病/淋巴癌、接受化療/免疫抑制劑/高劑量類固醇)、與懷孕都禁止施打MMR三合一疫苗。
如果想多了解麻疹的嚴重性與所有重點資訊,可參考麻疹(measles)懶人包:十張圖讓您快速了解麻疹的所有重點


參考資料
1. https://mcp.mlshb.gov.tw/tof/index.php?catid=12&cid=1&id=232&action=view
2. http://travelmedicine.org.tw/information/content.asp?ID=117


本文的QR code,歡迎大家分享!

Friday, April 26, 2019

麻疹(measles)懶人包:十張圖讓您快速了解麻疹的所有重點

去年四月琉球出現「麻疹航班」,近年世界各國也陸續出現了麻疹疫情。當天花、小兒麻痺、白喉這些古老的傳染病都已經因為注射疫苗幾近絕跡時,為何麻疹卻一枝獨秀地每年爆發?面對這種傳染力極強的病毒,民眾與醫師要如何因應?其實這都是相當複雜的問題,為了迅速了解這些重點,大家不妨輕鬆地看看下列懶人包。



麻疹疫情為何那麼重要?


麻疹是唯三空氣傳染的疾病,需要用到N95口罩才能防禦。空氣、飛沫、接觸都可能感染。[1]

沒接種疫苗,幾乎所有人(99%)都會被感染麻疹。從潛伏期發疹後四日這十日間都具有傳染力。[2]

為什麼麻疹還會大流行?


1998年Andrew Wakefield造假研究數據,得到麻疹疫苗導致自閉症的錯誤結論,使得歐美疫苗接種率降低,大幅增加了麻疹的盛行率。[3]

(感謝強者我同學楊為登醫師(Dr. Wei Teng Yang)補充:Andrew Wakefield 基本上就是假造數據。)
臺灣的接種率雖高,但接種兩劑麻疹疫苗之後仍有3%的人(將近七十萬人)沒有產生麻疹抗體,這些人易受境外移入案例影響。[2-4]

麻疹有哪些症狀、併發症、與後遺症?


麻疹潛伏期大約8-12天前驅症狀持續大約四天,包括高燒、結膜炎(conjunctivitis)、鼻炎(coryza)、咳嗽(cough)症狀(俗稱「3C」)。接下來會出現不癢的全身發疹,從前額耳後開始向頸部、軀幹、四肢蔓延,大約也持續四天。[2, 5]

麻疹的併發症常見於小於五歲大於二十歲的病人身上,會出現中耳炎、咽炎、氣管炎、肺炎、腹瀉等常見併發症,以及肝炎、血小板低下、腦炎等較罕見的併發症。[2]

麻疹的後遺症包括肺炎可能造成死亡。初次感染7-10年後還可能出現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會造成智力減損癲癇(羊癲瘋)。[2, 5]

如何確診麻疹?


如果初期出現高燒以及結膜炎、鼻炎、咳嗽三種症狀之一,就應該考慮麻疹。發疹前後兩天會在第二臼齒附近的黏膜出現紅裡透白的科氏斑(Koplik spots)[2-5]。但必要時可以藉由鼻咽分泌物病毒培養、ELISA、PCR、RT-PCR來確診。[2]

被感染麻疹要如何治療?

一旦被感染麻疹,除了隔離之外,一般人主要靠支持療法補充水分營養即可康復。小孩可補充維生素A,可降低死亡率。如果症狀嚴重,可考慮給ribavirin。但如果是小於一歲、孕婦、免疫不全者,可在接觸病人六天之內施打麻疹免疫球蛋白。[2-5]

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施打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口罩須戴N95才有效。另外在接觸後72小時內施打MMR疫苗也有效。[2-5] (Dr. 鄭煜彬, 20190427)

關於注射MMR三合一疫苗的重要資訊,可參考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注射懶人包


參考資料

2.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Edition 8th, Chapter 192.




本文的QR code,歡迎大家分享!

Friday, April 5, 2019

青春痘/面皰患者在什麼情況下要考慮內分泌問題?

如果病人的青春痘出現在口周與下巴突然爆發大量青春痘/面皰、出現庫興氏症樣的臉部特徵黑色棘皮症肥胖吃多喝多尿多,或是女性伴隨多毛症月經不規則聲音低沉雄性禿男性伴隨性慾增加,都要考慮內分泌的問題。

筆者常聽到很多來看青春痘的病人會問:「我的青春痘是不是『內分泌失調』造成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幾乎都是所有的青春痘/面皰都與內分泌有關[1]。

然而,這些「失調」是否需要治療?因為有些是生理性的「失調」,是正常生物體的合理波動,過一陣子就會自然恢復。但如果是疾病性的「失調」,就不能坐視不管。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不但可以解決青春痘/面皰,還可以連帶處理其它的問題。還有一種「失調」介於前兩者之間,既不是特定的疾病,但也不會自然恢復,這種狀況也應該盡量處理。因此認清楚哪些「失調」需要治療,就成了青春痘治療的進階考量。

哪些內分泌相關疾病可能位引發青春痘/面皰?


在男性與女性身上嚴重爆發的青春痘/面皰都可能和胰島素拮抗(insulin resistance,細胞對胰島素比較不敏感)及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有關[2,3]。其它會引起青春痘/面皰爆發的內分泌疾病包括多囊性卵巢(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各種卵巢腫瘤(ovarian tumors),腎上腺增生(adrenal hyperplasia)與各種腎上腺腫瘤(adrenal tumors)。[4]除了卵巢相關的疾病只限女性之外,腎上腺的疾病則是男女都可能出現。這些疾病不但會出現大量嚴重的青春痘/面皰,還可能出現其它症狀,後面的篇幅會詳述這些症狀。

不過整體而言,上述疾病出現的頻率甚低。臨床上較常見的狀態反而是女性在月經前後(圖一)[4]或男女性在壓力大的時後在口周、下巴出現較嚴重的面皰(圖二)。這是由於月經前卵巢會製造一些雄性素,而壓力大時腎上腺皮質除了會製造壓力荷爾蒙(類固醇),也會製造較多雄性素。口周與下巴(對應到男性長鬍鬚的地方)對雄性素比較敏感,就會出現內分泌相關的面皰。
圖一:與荷爾蒙相關的女性青春痘面皰往往在月經前後出現,分布於口周與下巴。

圖二:男性壓力太大也可能導致口周下巴的青春痘惡化。


青春痘/面皰患者出現哪些特徵時要注意內分泌問題?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肥胖、黑色棘皮症、吃多喝多尿多(高血糖)與其它代謝症候群相關症狀(高血壓與高血脂),就要考慮胰島素拮抗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所致[2]。

在下列情況下的青春痘/面皰則要考慮雄性素的問題[4]。
  • 突然爆發大量青春痘/面皰,特別是對於先前不會長青春痘/面皰的人而言。
  • 女性青春痘/面皰伴隨多毛症(hirsutism)。
  • 女性青春痘/面皰伴隨月經不規則。
  • 青春痘/面皰伴隨庫興氏症樣(cushingoid)的臉部特徵、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男性性慾增加、與女性聲音低沉、女性雄性禿(female patterned hair loss)等症狀
上述這些特徵大多很好想像,但多毛症、庫興氏症樣臉部特徵、黑色棘皮症、女性雄性禿就比較抽象。

Photo of Annie Jones, a bearded lady圖三:女性多毛症的鬍鬚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rsutism

多毛症一般出現在女性,一般是指女性因雄性素過多,在臉、胸、背等男性會長毛的地方長出黑而粗的毛。(圖三)

CushingsFace.jpg圖四:庫興氏症的月亮臉。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shing%27s_syndrome

庫興氏症就是一般大家熟悉的「類固醇使用過量」的症狀,病人會出現中央型肥胖(臉與軀幹很肥胖)也就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月亮臉,水牛肩」。(圖四)
圖五:黑色棘皮症,頸部出現深色絨毛狀的厚皮。

黑色棘皮症則是指在病人頸部與腋下等皮膚皺摺處會出現深色、絨毛狀、粗糙增厚的厚皮。(圖五)

圖六:女性雄性禿,頭頂/頭皮中央變得比較稀疏,但此處的頭髮很少完全消失。

雄性禿就是一般大家熟悉的那種蘇貞昌或韓國瑜的禿頭,只是在女性雄性禿的表現跟男性的有點不同,主要是正上方頭皮的中央會稀疏,但只限於稀疏,不會像蘇韓兩人會禿到發光。當然男性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但多半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哪些荷爾蒙與青春痘/面皰有關?



不論男女,嚴重爆發的青春痘/面皰都可能與與脫氫表雄酮硫酸鹽(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與胰島素拮抗下造成的胰島素(insulin)濃度增高有關[2, 3]。

若以性別來分,女性特別與二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與第一型似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有關;男性則另與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有關[5](圖七)。
圖七:造成青春痘惡化的荷爾蒙。


如何檢驗出嚴重青春痘/面皰伴隨的內分泌疾病?



要檢查出這些內分泌疾病,主要要靠抽血來檢查。如果病人有肥胖、黑色棘皮症、吃多喝多尿多等胰島素拮抗的症狀,建議可以先驗血糖,確認是否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如果病人有雄性素過高(hyperandrogenism)相關的症狀,在筆者門診與大多數文獻建議可以抽睪固酮(testosterone)、脫氫表雄酮硫酸鹽(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促濾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與黃體成熟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 [5]。其它荷爾蒙雖然也與青春痘/面皰有關,但由於相關的檢驗並不普遍,且可以被上述檢驗取代,因此一般不會特別去抽這些項目。

這幾個指標在女性身上的判讀原則如下:


  • DHEAS > 8,000 ng/mL,可能是各種腎上腺腫瘤。
  • DHEAS 4,000-8,000 ng/mL, 可能是先天性腎上腺肥大(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 總睪固醇 > 150-200 ng/dL,可能是各種卵巢腫瘤(ovarian tumor)。 
  • 總睪固醇70-150 ng/dL(稍微增加),可能是多囊性卵巢(PCOS)。
  • LH/FSH 比值 > 2.5-3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PCOS)。 [4]
如果抽出偏高的情況,可以進一步做超音波等影像檢查確診。


嚴重的男性青春痘/面皰病人是否需要驗雄性荷爾蒙?



臨床上不會幫嚴重的男性青春痘/面皰病人抽血驗雄性荷爾蒙[1]。主要原因是男性真的因為雄性素過多而長青春痘的機會不像女性這麼多。男性也沒有卵巢,因此抽LH/FSH沒有意義,雖然有些人測起來真的會有DHEAS與總睪固酮過高的情況,但這對男性並非疾病,也不一定會有明顯的雄性素過高症狀[6]。

萬一真的有些睪丸與腎上腺的腫瘤導致雄性素增加,診斷這些疾病要靠超音波或其它影像才能確診,並不用藉由抽血。

至於這種棘手的青春痘/面皰怎麼治療?這又是個很大的學問,為避免文章太長,將會在另一篇說明。



參考資料



1. Barros B, Thiboutot D. Hormonal therapies for acne. Clin Dermatol. 2017 Mar - Apr;35(2):168-172. doi: 10.1016/j.clindermatol.2016.10.009. Epub 2016 Oct 27.
2. Nagpal M, De D, Handa S, Pal A, Sachdeva 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Men With Acne. JAMA Dermatol. 2016 1;152:399-404.
3. Schmidt TH, Khanijow K, Cedars MI, Huddleston H, Pasch L, Wang ET, Lee J,
Zane LT, Shinkai K. Cutaneous Findings and Systemic Association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AMA Dermatol. 2016 1;152:391-398.
4. Thiboutot DM. Endocrinological evaluation and hormonal therapy for women with 
difficult acne.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1;15;3:57-61.
5. Cappel M, Mauger D, Thiboutot D.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levels of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and dihydrotestosterone
and acne lesion counts in adult women. Arch Dermatol. 2005;141:333-338.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erandrogenism#Men

本文的QR code,歡迎大家分享!

Sunday, August 12, 2018

從海邊帶回來的蟲蟲危機:幼蟲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

身上如果出現線狀、緩慢延伸、奇癢無比的紅疹,可能是幼蟲移行症。台灣本土傳播的幼蟲移行症案例並不多,多數病人都是出國遊玩被感染。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國內案例多半是到東南亞旅遊時赤腳在沙灘上行走所致。


有時後病人從國外渡假回來會發現足部臀部出現很癢的線狀丘疹,這些丘疹往往非常曲折,不像其他常見的皮疹。有經驗的醫師看到大概就會立刻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幼蟲移行症」。


幼蟲移行症的原因


上述幼蟲移行症常見的原因多半是由感染其他動物鉤蟲(hookworm)所引起。(1, 2, 3, 4)

  • 常見的種類包括感染貓狗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e)犬鉤蟲(Ancylostoma caninum)兩種。
  • 此外還包括感染歐洲狗狗的Uncinaria stenocephala與感染牛的Bunostomum phlebotomum
  • 感染人類的鉤蟲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 duodenale)與美洲鉤蟲(Necator americanus)相較之下很少出現這種病灶,但偶爾會遇到零星案例。
  • 鉤蟲以外的棘頷口線蟲(Gnathostoma spinigerum)也報告過幼蟲移行症,
  • 其他少見的鉤蟲(Ancylostoma spp.),也曾報告過幼蟲移行症(2)。但因臨床甚少見,相關考試也不會考。



CLM life cycle

如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圖示(1),引發幼蟲移行症的巴西鉤蟲與犬鉤蟲都要在貓狗身上才能完成生活史,在人身上頂多以幼蟲狀態爬行幾週就會自然死亡,因此人只能算是保蚴宿主,不會被長期感染。

犬鉤蟲(左)與巴西鉤蟲(右)(Adapted from wikipedia)

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國內案例極少是在台灣國內被傳染,多半是到東南亞的海邊赤腳走路或是穿泳衣坐在沙灘上被感染,因為只有這種時候才會讓皮膚直接接觸到沙土中的蟲卵。其中又以到泰國的南部海邊(例如普吉島)旅遊的案例最多。除此之外,去所有熱帶國家(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的海邊都曾有案例報告。


泰國的暹羅灣沿岸,溫度高且野生/野化動物很多,是幼蟲移行症盛行的熱點。


幼蟲移行症的特徵


幼蟲移行症丘疹寬度大約0.3公分左右,似乎還會緩慢延長,以每天數公分的速度移動,有時可長達15-20公分,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或疼痛的症狀。(4)

棘頷口線蟲的病灶跟鉤蟲們類似,但移動速度稍快,每小時大約移動一公分。(4)
幼蟲引起較強的發炎反應時,有時可能形成水泡。


長在足部側邊的幼蟲移行症,病人由於穿著涼鞋,足底沒有被感染,但側邊仍被沙土沾汙而被感染。

幼蟲移行症的病程


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在接觸幼蟲1-5天後發病,當然也有更晚發病的,不過基本上不會超過一個月。由於國內的病人到東南亞旅遊大多是5-7天的短期旅遊,因此多數的病人都在回國不久後跑出皮疹,也有少數人在國外就出現症狀。(4)
雖然曾有感染長達兩年的罕見案例被報告過,大部分的巴西/犬鉤蟲幼蟲在不治療的狀態下只能在體內存活5-6週就會自然死亡,病人會自然痊癒。但病程長短在不同病人身上差異很大,範圍從2到14週均有可能。(4)


幼蟲移行症的診斷


如果遇到的是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只需要臨床觀察病灶就可以診斷,不需要切片或抽血檢查。在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網頁也不推薦切片檢查。(1)


幼蟲移行症的治療


治療幼蟲移行症有幾種方法。由於在台灣要取得幼蟲移行症的人類用藥相對不容易,選擇治療時還是要考量醫療院所擁有的藥物品項。


1. 口服albendazole或mebendazole

最有效的選擇是使用口服albendazole,成人與兩歲以上幼童只需口服單次400mg(一顆)就可以完治,兩歲以下則建議減半為200mg(半顆)。(1, 2, 6, 7)有些病人經過口服藥治療後不一定能完治,要考慮加上液態氮冷凍。(3)由於albendazole在國內尚未取得藥證正式上市,目前均須向疾病管制署申請才可拿到藥品,相關流程可參酌疾病管制署的網頁,相對較麻煩。(6)平常用來驅除蟯蟲的mebendazole也可以使用,大人與小孩服用100mg(一顆)即可,是不錯的替代藥品。(3)


2. 外用albendazole或thiabendazole

在國外albendazole有出10%油膏劑型,以便用外用給藥(1, 4, 8),也可使用外用的thiabendazole(4),在嬰幼兒是不錯的選擇。(8)但兩者在台灣都只有動物用藥


3. 口服ivermectin(絲每妥,Stromectol)

如果取得上述藥品有困難,也可以使用口服的ivermectin,超過15公斤的人才可服用,只要一次就可完治。劑量上超過15公斤者每次一顆,超過30公斤者每次2顆,超過45公斤者每次3顆...以此類推,每增加15公斤則增加一顆。這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藥物,只是目前藥商還沒有申請幼蟲移行症的適應症。(1, 4)Ivermectin(絲每妥,Stromectol)在台灣國內預計2018年8-9月之後會拿到藥證可正式上市,之後會比較容易取得。

4. 液態氮(liquid nitrogen)

如果完全不可能使用口服或外用藥,可考慮液態氮冷凍治療。由於液態氮的冷凍效果可以深及皮下組織,適當使用下可以凍死皮膚內的蟲體。對於某些不適合使用口服藥的病人(例如懷孕婦女)也是不錯的治療方法。(9)


幼蟲移行症的預防


避免去熱帶國家的海邊當然可以預防幼蟲移行症,但這些地方其實是相當熱門、安全、好玩的旅遊勝地,實在沒理由不去,因此建議到當地玩的時候要穿著包鞋(涼鞋側面仍會跑進砂土),坐在沙灘時至少要墊一塊衣物或浴巾。(1)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dc.gov/parasites/zoonotichookworm/biology.html 
  2. https://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8/infectious-diseases-related-to-travel/cutaneous-larva-migrans (美國CDC網頁)
  3. https://www.dermnetnz.org/topics/cutaneous-larva-migrans/
  4.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8th Edition, p. 2550-2560
  5. 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13 May;23(5):319-21. doi: 05.2013/JCPSP.319321. Use of liquid nitrogen and albendazole in successfully treating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6. https://www.cdc.gov.tw/professional/info.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eeid=4621843cfaef5b69&tid=A098D1AA70C52241 (台灣疾管署網頁)
  7. http://www.who.int/elena/titles/guidance_summaries/deworming-children/en/(WHO網頁)
  8.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18 Jun 12. pii: S0213-005X(18)30188-5. doi: 10.1016/j.eimc.2018.05.001. [Epub ahead of print] Efficacy of albendazole ointment on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in a 2 years child.
  9. Dermatol Online J. 2015 Jan 15;21(1). pii: 13030/qt18q8t7gz. A case of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presenting in a pregnant patient.